热门关键词:
浅谈小儿健脾的重要性
一说到脾胃,人们都知道是负责消化吸收的。其实这是中医方面讲的,若从西医角度论述,胃是消化器官,但是脾脏和消化其实沾不上边的,脾脏在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上讲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但是你要问一个西医大夫,脾胃方面的问题,他也会说是消化系统问题,这可能是祖国医学之影响根深蒂固的原因吧,所以今天我们是从中医角度来论述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脾属五脏之一,五行属土,为人体后天之本。说通俗点,人出生之后,脾就是人体的根本、根基。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也是打好地基,所以脾的重要些显而易见。而胃为六腑之一,和脾互为表里,所以人们习惯把脾和胃连在一起来说。一般说脾升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也有说胃主消化,脾主吸收等等,这些说法都没错,但是不够全面。
咱们主要从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来阐述一下小儿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但是考虑到很多让尽可能多的人理解,所以尽量不用专业术语,而用通俗的话语来描述。
脾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运化,一是主统血。
脾主运化又分两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一是运化水液。
运化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运即运输,化即消化吸收、化生、转化。
先说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中医上的专业术语,解释一下就是食物经过人体消化之后的精华物质,营养物质。因为我们吃的是五谷杂粮,喝的都跟水有关系,所以古人就把吃到肚子里的食物统称为“水谷”,比如消化不良的时候会称为 “完谷不化”。而吃喝到肚里之后就要经过消化系统的一系列转化,一部分精华的的营养物质被提取出来,被人体吸收,这一部分就叫水谷精微;而另外一部分不需要的东西,则会转化成粪便、尿液、汗水等排除体外,也被称为糟粕。
食物被消化,提取水谷精微这是脾功能的第一步,也就是“化”。这个过程其实主要是在小肠和胃的作用下完成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胃和小肠都需要脾气的推动和激发才能完成。换言之,如果没有脾气推动,就会出现消化不完全、消化不良甚至不消化。
“化”了之后就要“运”了,这时候脾会发挥自身的生理功能,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运输到其他四脏,再进一步转化为精、气、血、津液散布到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等。因为每个器官、组织、细胞都需要水谷精微来提供能量,完成自身的生理功能。如果这时候脾的功能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水谷精微没有办法及时运化,或者运化不足,那么人体某一部位甚至整体的生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出现疾病症状。其实这一点有点类似于现在西医上循环系统的功能,这说明我们的老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点,掌握了这套理论,而西医的循环系统是近代才被发现和提出来的。
再说运化水液。在水液运化方面,脾是起到了两方面作用。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二是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一个枢纽作用,因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在中焦,使水精上达于肺,经肺的宣发作用,布散全身;使代谢后之水液下达于肾,转为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水液长时间不能输布,就成了我们常说的“死水一潭”,时间已久,也会形成痰,这也是“脾为生痰之源”的由来,痰的影响有大有小,严重的可导致人神志不清甚至危及生命。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个功能下次再详细论述。
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首先,肾为先天之本,肾常虚,但是先天之不足只能后天来补充,所以需要补充后天之本来巩固先天之本;
其次脾为后天之本,脾自身不足,后天影响水谷之运化,影响消化吸收,营养跟不上,会影响全身发育和正常生活,所以补脾是必要的;
再次,肺常不足,首先要补肺,肺五行属金,脾五行属土,土生金,从五行相生角度来说,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子虚则其母受累,也必须补脾。
综上所述,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脾的生理功能,在生长发育阶段,如果脾胃功能不足,不但影响自身的功能,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最终波及全身,而导致的结果肯定是影响孩子的生长和发育,比如会出现形体消瘦、过于肥胖、个子长不高或者长得慢、免疫力低下、近视、弱视等等现象。
所以,综上所述,小儿健脾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国服务热线